杨菁:淡然之间

文章作者:20汉语言/杨菁时间:2023-05-04浏览:56


辜鸿铭曾说:“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品性,就是‘温良’,对待他人用情用心,这是中国人非常高贵的传统。”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来看,不管是三国争霸时期,还是魏晋混战时期,又或汉一统时期,乃至大唐盛世的到来,或许烽火狼烟,或许万家灯火,总有文人墨客或对月浊饮,或煮酒烹茶,一夜之间看人世察人情。他们周身所处的环境安逸也好动荡也罢,中国人自古以来总是淡然的,总是会对于周身的一草一木赋予某种情感,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理。而也正是这种自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淡然,酿造出醇香的温良特性。

学习的历程中,从南到北,地点的迁移变换,也让我对于祖国的山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冬日的中国,江南的一场雪就穿越了古今,南京成了金陵,这时仿佛又想到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黑夜将下的雪,古人又在煮酒烹茶了,外头呼啸的寒风,似乎都被这一壶热酒隔绝在了门户之外,寒中取暖,喧中得静,在片刻闲适中悟出淡淡诗意来。

到了春季,随着两岸疯长的绿柳,倩影垂照在河岸中,又激发了无数人的诗兴,有人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人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更有韩愈笔下的烟柳:“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国人淡然的脾性下对于周围事物总能慢下心来,发现周遭不经意的美。绿柳红花的到来,总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感动、细腻的情感、清雅的诗风。等到“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时候,古人们开始乘船出游,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图,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少女采莲景,有柳永笔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盛况,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的丰收之乐。

而到了秋时,人们却又会为一朵花的凋零而伤感,为一颗树的飘零而伤怀,情感细腻丰富而善感的诗人呐,又作下了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感叹。

四季更迭,日落东升,有人见星辰,有人见花落,中国的古人们在日月星斗间,听一夜雨声,看一场叶落,却总会为那微小的自然变换而轻易勾起了情丝。他们会因为雪中的一抹红梅而作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诗句,更是从中悟出了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气节,并以此自勉、以此铭志。他们会因为岩石峰峭间的那道挺拔的翠绿而发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赞美。可爱也至纯的古人,更会因此将自己庭院中种满了竹子,来直白地表达喜爱之情,并以此自比,不断勉励自己。这是外界环境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中国人抽象精神寄托在外界事物的一种具象。这种抽象又表现在他们情感表达的浪漫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未曾体现一字情爱,却又处处是对情感的忠贞。“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深刻的爱恋化作成双的飞鸟、根干缠绕的树。

中国的山河草木孕育了情感细腻,观察细致的中国人,这种特质即使跨越亘古也依旧存在。街道的两旁有四角亭台供行人休息,古色古香的公园依旧传承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四合院,瓦檐房砖早已遍布生活各地。最近的网红活动“流觞曲水”“围炉煮茶”,虽然是一种噱头,具体实践仍有不少问题,但它依旧被众多人追捧,热度颇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们对于中国古代传承的继承与追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留有片刻的静心时间,做古人事,体古人味。在最近几年的国漫之中,不少题材落脚到了《搜神榜》等中国神话传说中,更是在节目播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展现出许多中国非遗文化。古镇的旅游产业也逐年升高,人们对于江南好风光的偏爱有目共睹,其中还有不少汉服节的举办,人们穿上传统服饰,行传统礼仪,都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中国人身上流淌的淡然,与富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外界环境共同吸引,使人们促成了文化、实现了传承。

不管是四季变迁,还是万物变化,中国的山河孕育了中国人的淡然,而这种淡然又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流淌,生生不息。因为一草一木、一酒一茶,棋盘落子之间凝结的是中国人的淡然,而这种淡然又会使他们为一花一世界而动心,彼此不断吸引。中国人的这种淡然是对于世事的洞察,对于外界磨难摧折的坚韧,对于失败而成功的契机,对于修身养性的一种境界,对于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对于诗意浪漫的馈礼!

终审人:王诗根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