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定位
(一)安徽省、滁州市以及学院未来发展目标的定位所需
本平台建立是在学院多年地方文化研究积累基础上的自然选择,而安徽省、滁州市以及学院的发展定位为本平台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国家从战略高度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安徽不仅是农业大省,而且是文化大省,文化的资源特别丰富。根据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必须实现产业创新升级,而这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各地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滁州市“十二五”期间也确立了“文化强市”的发展思路,规划第十三条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需要打好资源、历史、环境三张牌,做好地域文化创意开发。目前安徽省高校已有面向皖南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面向皖北的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等,而学院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设立,可以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所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部2014年还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高校办学四大职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本中心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学院文学院未来发展目标和凝练学科方向及特色所需
按照规划,文学院要努力打造一流的皖东卓越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一流的皖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本中心的设立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此外,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要想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不能亦步亦趋,步人后尘式的发展,而要准确定位,立足地方,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现状
(一)本科研平台形成基础
本科研平台依托原学院中文系设立的校级研究机构—吴敬梓研究中心(与全椒吴敬梓纪念馆合办)、欧阳修研究中心(与滁州市合作),根据当下时代形势和学院新的办学定位,整合各方文化研究力量重新设立。学院升本以来,本平台曾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及省社科规划办项目5项,厅级重点项目5项,厅级一般课题22项,市级课题9项,横向委托课题4项),另有校级科研教研项目近30项;教师出版专著和省部统编教材2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千余篇。在“历代文人与滁州研究”,“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凤阳花鼓戏研究”、“滁州方志研究”“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研究”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研究规模。曾主办过全国性欧阳修、吴敬梓学术研讨会,滁州文艺大讲堂暨首届作家讲习班,安徽省高校文学院院长暨中文学科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产生了一定的学科影响。出版了《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安徽文化名人评传(滁州卷)》《凤阳花鼓戏研究》等专著,主编与参编《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来安县志校点》《滁阳志校点》等地方文化著作。本平台还依托学术技术带头人遴选,建立学院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地方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并作为三个方向负责人之一协助我校成功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本平台还利用安徽省提升计划申报了“皖东文化研究创新平台”,建有中心学术报告室,资料室,拥有必备的投影仪、打印复印一体机、电脑、音响系统、摄像机、高档相机等科研设备。
(二)本科研平台研究方向
1、欧阳修与醉翁文化研究。依托欧阳修研究中心,结合滁州市打早千年亭城的城市建设定位,深入挖掘欧阳修醉翁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滁州服务。
2、吴敬梓与儒林文化研究。依托吴敬梓研究中心,结合全椒县打造儒林文化城市品牌,深入挖掘吴敬梓儒林文化内涵,为建设人文全椒服务。
3、凤阳花鼓与明文化研究。依托国家非遗凤阳花鼓研究基础,全面开展以凤阳县明皇文化为代表的明文化研究,进一步提升凤阳县的城市文化品位。
4、皖东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以整个皖东地域性文化研究为基础,以方言分布、哲学教育、文化思维、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文献典籍、地方文化名人等为研究对象,以江淮分水岭历史地域文化与当下江淮分水岭城乡生态文化建设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目标,积极推进滁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