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农历六月十三。由滁州广播电视台、bat365在线平台主办的“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游公益活动之“六月篇:文德桥畔溯文脉”,于滁州国际酒店(丰山书院旧址)启程。大中小学生、爱好古城文化的热心市民等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六月篇活动海报
滁州文史专家、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顾问、琅琊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琅琊区政协原副主席徐茵老师担任本次主讲嘉宾。在她的引领下,大家沿着游学线路,一边认真聆听专家讲解,一边用心感悟古城文化。
滁州文史专家徐茵担纲本次研学游主讲嘉宾
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会长王晓白担任本次研学游主持人
凤阁朝曦处,学风培蓄起
本次古城行走的启程处滁州国际酒店,即是始建于宋代的丰山书院旧址。据徐茵老师介绍,滁州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久未出状元,明代万历年间两任滁州知州丁士奇、谢于教先后在丰山书院院内建设了文峰塔、起凤阁,以期旺文风、启人智、利学业、成功名,祈愿滁州多出文人才子。文峰塔为七层砖塔,蔚为壮观;起凤阁“矗起霄汉间,尤为黉宫重镇”。这里不仅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文化街区,也成为滁州著名的地标建筑。
启程之前合个影
文史专家徐茵在讲解“古滁州十二景”之一的“凤阁朝曦”
寻常小街巷,昔日大学宫;青云起凤阁,塔影浮水中。朝阳初升,塔阁倩影倒映水中,非常美丽,“凤阁朝曦”也成为“古滁州十二景”之一。
左为清代康熙版《滁州志》中的《凤阁朝曦图》,右为文峰塔
兴文育德处,欣然桥上行
在老滁州人的心中,文德桥是抹不去的精神丰碑。徐茵老师介绍说,文德桥原名三元桥,也为明代万历年间的知州丁士奇所建。它将桥北的三元宫、文庙、学宫与桥南丰山书院、文峰塔、起凤阁连接在一起,兴文育德、寓意深远。清代康熙年间曾易名枕浪飞虹桥,后来改回原名。
文史专家徐茵在讲解文德桥的故事
穿越文德桥
漫步内城河畔
历经数百年烟雨,文德桥几经兴颓,1929年滁县县长徐沛南发起重修,改原石拱桥为立墩平桥,新式钢筋砼结构,同时建筑护栏,桥两端还筑有钢筋混凝土牌坊。南北牌坊的外侧,均镌刻徐沛南题额“文德桥”三字,内侧则分别刻有黄淮臣题额“仰观丰岭”“俯鉴清流”。
书画家黄云现场作画,艺术再现文庙与文峰塔
文德桥南边的亭台前,全椒县书画协会主席黄云先生现场挥毫泼墨,艺术再现了文庙及文峰塔的风姿靓影。立于桥头,滁州市解放小学的小学生、学院bat365在线平台的大学生及滁州朗读者协会的会员代表,分别吟诵了相关古诗。诵声朗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为古城行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氛渲染。
古诗吟诵为研学游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感
结庐人境处,红楼写沧桑
迈过文德桥,穿过文德街(文庙旧址)、太仆馆(冏台清署)旧址,再经通济桥(今南大桥),人们来到了位于育新东路的悦达889街区。
文史专家徐茵在悦达889街区的结庐前作讲解
悦达889街区负责人杨玉超在介绍街区
育新东路原名仓巷,名称缘于明代洪武初年在通济桥东南建设的官粮仓库“永盈仓”。清朝末年,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滁州,并在此建立了基督学校、天主教堂。
保留至今的永盈仓明代老井
悦达889街区原是南京1912集团对老市委大院改造、于2013年6月开街的滁州1912文化商业街区,后被江苏悦达集团收购,改造成滁州悦达889街区,并于2022年9月9月开街,致力于打造滁州“漫生活 轻文娱”的休闲文化街区。
悦达889街区
研学队伍穿行在悦达889街区
据悦达889街区负责人杨玉超先生介绍,现在街区内的建筑都是在老市委办公用房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建筑装修的,其中保留了小红楼、结庐等老建筑。小红楼是仿匈牙利建筑风格的建筑,1953年外请江苏省工程队建造。这座70年的老楼,经历了风雨沧桑,记录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学院“探访滁州古城,传承优秀文化”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学院bat365在线平台大学生季玉儿说:“一座城市的底蕴,有时流淌在经久不衰的古诗吟唱中,有时隐匿在市井阡陌的烟火气中,有时活跃在传承至今的民风民俗里,有时凝固在鳞次栉比的历史建筑中……与同学们一起,通过一次次古城行走,用脚步丈量滁州风貌,用镜头记录岁月变迁,倍感荣幸,意义非凡。”
参加本次活动的部分人员在悦达889街区的小红楼前合影留念
据悉,“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游活动,按照农历月令,一月一主题、一令一行走,精心设计十二条主题文化研学游路线,助力滁州古城文化传播。活动由滁州广播电视台、bat365在线平台联合主办,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滁州文化研究中心(学院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专家支持,滁州广播电视报社、滁州书画院、滁州市作家协会、琅琊区关工委、解放小学、亭城读书会、滁州朗读者协会等单位给予协力支持。
编辑:王山青,初审:王小婷